常见问题

中级社工综合能力刘晓晨跟学:人类行为的3种类型

一、人类行为的含义

1、广义上,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;

2、狭义上,外显的行为。

二、人类行为的类型

【类型一】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

1、本能行为:遗传,无需学习的定型行为模式,如爬行、吮吸等;

2、习得行为:与环境的互动中,逐渐学习形成的,如交往、工作等。

【划分依据】人类行为起源

【类型二】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

1、亲社会行为: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,包括助人、遵守社会规范等。

2、反社会行为:攻击或对社会有消极作用的行为,如暴力、违反犯罪、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等。

【划分依据】对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。

【类型三】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

1、正常行为:符合社会规范和正常模式的行为

2、偏差行为: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。

【划分依据】是否符合正常模式和社会规范。

【具体内容】—正常行为与偏差行为的划分标准

标准

内容

统计学标准

大多数人或者一致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,如果与正常情况背离,则认为是偏差行为。

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

个人行为是否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来进行衡量。

行为适应性标准

由于器质的功能缺陷使个体受损,其行为后果带来不良影响,则行为产生偏差。

个体主观体验

根据观察者自己经验作出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;主观性较大,标准不同。

【注意】

行为适应性标准主要是指外部因素导致功能受损影响个人能力,而出现的偏差行为。例如酒后打架斗殴。

三、人类行为的特点

特点

内容

适应性

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就是适应环境,同时改变自身生存、生活环境。

多样性

人类行为有外显与内隐、遗传与后台习得、生理与社会范畴的。

发展性

现在行为是过去行为的继续,现在行为是未来行为的基础

可控性

人类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解自身行为

整合性

个体行为与自身的生理、心理发展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。

四、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

方面

要点

生理因素

1、人类行为的物质基础;

2、心理因素的成长;

3、不同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影响了人不同时期的成长特征;

4、遗传基因的影响。

心理因素

1、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、社会的关系;

2、心理的需要和动机影响行为的变化。

社会因素

家庭、群体、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、社会事件与文化等影响。

2022中级社会工作综合能力怎么学,尽在刘晓晨老师课堂>>

【经典试题】

1、3岁的乐乐活泼好动,但语言发展迟缓,只能说出“爷爷”“奶奶”等简单的词语。社会工作者判断乐乐这种表现不符合儿童正常发育的普遍标准,其依据的标准是(  )。

A、统计学标准

B、个人主观体验

C、行为适应性标准

D、社会规范标准

参考答案:A
参考解析:本题考查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标准。划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的标准有:(1)统计学标准。大多数人相似或一致的行为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正常的,如果偏离统计上的正常值则会被认为是偏差行为。(2)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。如果个人的行为符合当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,该行为就是正常的,否则就被视为是有偏差的行为。(3)行为适应性标准。在正常情况下,人体维持着生理、心理的平衡状态,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和改造环境。(4)个体主观体验。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某种行为正常还是偏差的判断。

2、兰先生与妻子在南方工作,孩子出生后,夫妻俩希望兰先生的父母能从东北过来帮忙带孩子。经过沟通后,两位老人表示同意,并通过调整逐步融入了新的生活环境。根据上述情况,老人的做法体现了人类行为具有( )。

A、适应性特点

B、主观性特点

C、多样性特点

D、整合性特点

参考答案:A
参考解析:本题考查人类行为的特点。人类行为具有适应性、多样性、发展性、可控性和整合性等特点,适应性强调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在于适应环境,维持个体及种族的繁衍,并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不断地改变自身的生存、生活环境。